东 方 美 术 家 写 生 基 地

作品 《蝈蝈》讨论纪要

发表时间:2021-01-02 16:05

作品 《蝈蝈》讨论纪要

硕士组 参与人员:刘婷婷、徐国生、罗劲芝、刘芸玉

文字记录: 刘芸玉

刘芸玉:

苏老师的白描作品《蝈蝈》虽然不同于平时画的大场景,但却生动又充满了灵气,就好似正在草丛中发生的一景,将画面的趣味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老师的画总有能够轻松自然地引起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在处理细节的地方他总是胜人一筹,就比如线条上的功夫就让其他人无法匹敌。

一幅白描作品当中,线条则是这幅作品的生命。不同质感的线条能够体现不同质感的景物,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画面独特的气息和作者本身的气质。白描作品《蝈蝈》画面黑白灰关系明确,层次感清晰。长条飘逸的叶子略施淡墨,虽然长条形的叶子特别多,穿插关系也很复杂。但作者在处理时,就长条的叶子来说,其前后关系分得很清楚。线条最实的地方在于左前半部分的叶子,墨色对比更为突出;而叶子靠后及靠右后方的叶子线条则是比较虚,并且墨色较淡。线条的浓淡、枯湿,作者更是应用得恰到好处。长条叶由根部生长出来的那部分的线条比较虚,叶面中间的结构线时断时续,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而随着长叶的前端慢慢靠近于观众的视角时,线条也不知不觉的变实。并且长叶中留有水线将叶子的正反面自然而然的区分开来。作者在处理长条形的叶子的线条相对于圆形根茎来说更为流畅自然,尤其是外轮廓线的处理上。作者用笔的抑扬顿挫都是精巧地用在了叶子的结构转折上。该流畅的地方流畅,该富有变化的时候又变化无穷。看着长叶强烈节奏感的线条就如同琴声传来,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大珠小珠落玉盘”。苏老师的用笔妙就妙在能让线条富有灵气生动但是却有如“入木三分”的力度感。所以在线条上既能体现出长叶的坚韧感,造型上又能体现出长叶顽强的生命力,塑造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形象。

苏百钧《蝈蝈》白描

紧接着就是画面的灰色部分——三块圆形的球形根茎。在画面的构成上,根茎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方是随意生长的长条叶子,下方作者则用三块圆形且是重灰色的根茎让整幅画一下子就“沉”下来了。长条叶子的活泼与根茎的沉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对于根茎的用线较长叶子的用线比较更为细碎,在结构处再染墨,使得根茎的干枯和因水分流失而比较脆的质感一下就体现出来了。不同质感线条的应用使得这种沧桑的质感与长叶生命力旺盛的质感有鲜明的对比,画面感更为丰富。

画面中最重的墨色就是画面的主角:蝈蝈。作者对于蝈蝈的处理完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景象细致的观察力。尤其是蝈蝈的姿态语言特别丰富:蝈蝈的右后肢强有力的蹬着长叶,关节处略弯曲。右前两肢也是踩在了长叶上,左前脚向上,勾着长叶,左后脚蜷缩着准备发力。看似微弱的弹力与长叶之间做着较量。作者用如钢丝般的线勾勒出了蝈蝈长长的触角。在画面的左上角作者提了一首小诗:捩首一振怒臂,鼓翅双摇利锋。底用交绥解闹,政应沐我仁风。迎随小跃低飞,无谓二虫何知。却因毗陵画手,忆我田间杖藜。蝈蝈的英姿是如此的生动,花间一角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也是那么的精彩。

苏百钧《蝈蝈》局部

整幅画富有强烈的生命力——蝈蝈与长叶之间搏斗的那种张力,肆意生长的长叶与沉稳的圆形根茎对比,互补。线条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不同的物象精神。苏老师对于线条在“笔断意不断”这一点的应用上是极其成熟的,线条若灵动则易浮,扎实则易板,但苏老师的白描却能将二者的矛盾很好转换为优势并完美的展现出来,使得线条灵动而又遒劲。

刘婷婷:

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有造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构成画面形式美的作用。《蝈蝈》这张画正是用线条来表现了中国画特有的线形美。这是一种不完全依赖所表现对象而相对独立的美。这种并非因造型而具有的优美而生动的线条,体现出作者所赋予的某种主观上的情绪、精神和意趣。而这种“意趣”应该就是韵律了。这张画的用线如音乐一样,情感抒发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展开,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理性的美。线条与造型在表现物象情与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观的抽象。画面中草的用线,像随音乐飘动的丝带,形成一种韵律美。这种韵律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长条叶子的用线柔中带刚,线条充满了弹性与力量,通过用笔的变化来表现这种力。其次,就是对线条力的一种控制,这种控制,是对线的疏密、组合与各种变化的控制。从而产生节奏和旋律。比如圆形的根茎与飘带般的长叶,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笔墨线条语言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多种丰富的组合关系。有物象造型的组合关系:长与圆,疏与密;有画面本身的组合关系:画面的主体与书法及画面的布白;有笔墨与用线的关系:长与短,枯与润,浓与淡等等……;画面的这些关系所形成的笔墨结构越是丰富,画面就越精彩,我想,这就是这张小画精彩的原因了。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西文化的交融,时代背景及审美的变化,当代很多工笔画家更致力于追求画面色彩的丰富、肌理效果的制作,或者一味追求个性等,却忽视了作品中线条的表达,《蝈蝈》这张画则仅仅用线条的表现就达到了丰富的艺术效果,画面用线构成的空间看似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这种视觉体验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代”美感吧?当下,有些工笔花鸟画家常常因追求“前卫”、“时尚”、“当代”等口号而削弱线条的作用,而《蝈蝈》这张画,则展现了用线造型是如何实现了当下追求的“当代与时尚”。苏老师的很多作品也都是这样,在传统的框架下不经意的被当下的观众所喜爱,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流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下吧。

徐国生:

《蝈蝈》这幅画具有很好的点线面关系。画面看起来物象很少,但是在表达上却很丰富,尤其是在线条的运用上恰到好处,把每一个物象的质感表现得十分到位,叶子的用线轻松而又有弹性,用线流畅,而在球状根的表达上和叶子大不相同,根在用线上墨色较干,运用皴擦比较多,干笔为主,把粗糙质感很好的表达出来,与叶子也形成一种很好的对比关系,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苏百钧《蝈蝈》局部

整幅画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蝈蝈,也是这幅画的画眼,一只小小的蝈蝈在画家的笔下被表现的十分精彩,结构,动态,和每一个部位不同的质感都表现得十分到位,可以说做到了完美,细细品读,让观者十分惊叹,在蝈蝈腿的表现上用笔肯定又有力度,结构也是准确而又符合运动规律,蝈蝈触角精致而又生动,把小蝈蝈的生动活泼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幅画构图主要集中在画面的右侧,为了让画面平衡,画家在左侧巧妙的落了长款,使画面达到了平衡的效果,增加了画面元素的丰富性,而且书法线条与绘画线条具有很好的协调性,整体感非常的好,为我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罗劲芝:

《蝈蝈》这张画展现了一个小场景,体现了一种小乐趣。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了艺术的概括与提炼,师法自然。画中用不同的线造型,体现了线条的质感美、节奏美。

画中根据不同的形象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长条形的叶子,形象很复杂,弯弯扭扭的,每一条线都有很多扭转,线条很容易画得太方或太圆,显得散乱。而苏老师处理的很好,在转折处用笔比较方,转折也有大小变化,有棱角,圆中见方,借用数学的方式来说,就是在转折大的地方用接近九十度的夹角表现,转折小的地方接近180度的角;生长舒展的部分,则用流畅的曲线造型,用长的曲线表现出了植物的柔美的特征;整张画运用了与众不同的角表现植物,在画面上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几何形。苏老师既注意了物象外在的形象,也抓住了物象的内在精神。画中主角蝈蝈造型生动有趣,具有动感。与画面中其他物体形成点线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

植物的不同部分线条质感不同:画中长叶子比较鲜嫩,处于有活力的状态,画家所用的线条水分也比较多,线条流畅;画的下方有三块灰色根茎,跟长叶子比起来就要干枯许多,线条水分较少,用枯笔短线表达。线条一长一短,一湿一枯,墨色一浅一重形成鲜明对比。

这幅画的线条还有强烈的节奏美感,蝈蝈笔墨表现的很有劲道而精致,而长叶子的用笔很松动,长叶子的聚散也有松有紧,画面通过线条的松紧、长短表现出节奏美。


分享到:
东方美术家写生游学基地